亚细亚火油公司

英商亚细亚火油洋烛 静庵款 山水 1923年 纸本:101x38cm

英商亚细亚火油洋烛 佚名 梅兰芳扮演黛玉葬花 1927年 纸本:77x50cm

英商亚细亚火油洋烛 佚名 梅兰芳扮演廉锦枫 1926年 纸本:77x51cm

英商亚细亚火油洋烛 咏青款 山水 1927年 纸本:76x51cm

19世纪,英美等国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先后出现了亚细亚、美孚、德士古等火油公司。美孚火油公司系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独资经营,总机构设在纽约。德士古火油公司是美国的另一家合资公司,资本额为2.45亿美元,总机构设在纽约。

1880年,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东苏门答腊烟草公司的荷兰籍经理伊泽尔格尔在苏门答腊海滨发现了石油。1885年,他在当地成功打出了第一口油井。但石油这项新兴产业,风险高,收益不稳定。不久,伊泽尔格尔便遇到了十分严重的资金困难。不过,他的项目得到了荷属东印度中央银行行长和当地总督的支持,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同意投资,要求公司冠以皇家字样。1890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成立。不久,委托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成立于伦敦)运销石油。荷兰皇家石油的发展十分迅速,1895—1897年间,产量增加了五倍。

但在亚洲市场上,美孚石油公司的规模最大。为了与美孚竞争,1903年7月英国壳牌石油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联合罗特希尔德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亚细亚火油公司(Asiatic Petroleum Company ),资本200万英镑,总部设在伦敦。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壳牌运输公司便已开始把煤油输入中国,并在香港、上海、广州和厦门建立油库。两家公司的联手可谓是优势互补。

1907年,两家公司正式合并成为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和壳牌运输分别占有60%和40%的股份。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但习惯上仍以亚细亚来称呼。后来英人股份逐渐增加,掌握了公司的领导权。该公司曾垄断亚洲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销售市场,是世界石油销售辛迪加之一。中国是它的最大市场。

1906年和1908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香港和上海设分支机构,直接经销石油产品。以后它在亚洲各地设立8个分公司,香港和上海的分支机构分别命名为亚细亚火油华南公司和华北公司,资本额未划定。华南公司营业范围为华南各省、港澳及部分东南亚地区;华北公司为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北各省和朝鲜、蒙古。抗日战争期间两公司合并,改名为中国壳牌石油公司,习惯上仍称亚细亚火油公司。总部设重庆,1946年移上海。

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拥有庞大的多层次的销售系统,销售网密布全国,并拥有船队,在上海、广州、武汉各地有专用码头、油池、制罐厂,在上海设有白礼氏蜡烛公司。销售产品最初为煤油,后又增加汽油、柴油、航空燃料、重油、润滑油、沥青、石蜡等。

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与美孚石油公司竞争激烈。1908 年和 1911年两度与美孚订立瓜分中国市场的协议,实行垄断价格。20年代,德士古石油公司挤入中国市场,三方剧烈竞争后又达成新的瓜分协议,亚细亚份额最大。30年代初,三方联合挤垮了代销苏联石油的华商光华机器油行。

我国虽然石油蕴藏丰富,但当时政治腐败,科学技术落后,自己不能勘探开采,反被认为是贫油国家。城乡居民照明全用植物油。解放前,从1891年起,英美在中国的三家火油公司—亚细亚、美孚、德士古,都在上海设立了各自的总公司,在天津、广州、青岛、汉口、重庆等重要城市设立了区域性的分公司,在各省交通便利的城市设立支公司,在中小城镇则委托当地商店为代理店或设经销处,垄断了我国的石油市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三家火油公司从我国城乡掠夺去了巨额财富。据了解,当时在石油产地——中美洲、中东、印尼的石油价格每加仑(4.546公升)不到1角,运来我国的煤油售价每加仑6角左右。

这三大火油公司大力宣传点燃煤油照明的好处—明亮、无烟、价格低廉、火力强,点灯烧饭均称便。煤油未到,广告先行,“点亚细亚火油”,“点美孚火油”的大字广告,遍及穷乡僻壤。辅以推销点燃煤油的工具,如坐灯、吊灯、手提灯、火油炉等,使人们用来方便顺手。这些工具不仅有助于煤油倾销,也增加了经营项目。我国民间长期用来照明的植物油,逐步为煤油所代替,煤油进口量,逐年增加。随着我国工业逐渐发展,汽油、柴油、润滑油,亦大量进口。

七十年代初,壳牌石油获邀参加广交会,1980年在北京开设办事处。1983年,再度与美孚(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等联手,在南中国海进行石油勘探工作。目前,壳牌已在我国多个省市广泛开展业务。2009年7月8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企业500强排名中,壳牌石油公司以上一年度4,580亿美元的收入排名榜首。无独有偶,埃克森—美孚的排名是第二,两大公司的竞争正印证了一句话——“一生的对手”。”

亚细亚火油公司

旧中国的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统称为“洋油”。当时垄断中国石油市场的有美商经营的美孚火油公司、德士古火油公司和英商经营的亚细亚火油公司三家外商企业,其中美孚资格最老、规模最大,亚细亚次之,德士古规模较小。在华北各地的市场上,美孚的汽油佔优势,亚细亚的火油销量(燃炉及点灯用)最大,德士古的滑润油(俗称机油)包括民间使用生发油的原料,建筑用的油毡纸,蜡烛用料等都比较物美价廉。

亚细亚火油有限公司专营石油贸易,是国际石油垄断组织之一,属于英(国)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壳牌公司的主要石油产区在委内瑞拉和东印度群岛。总公司设在伦敦,分公司遍布五大洲,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垄断组织。壳牌火油于1890年进入中国,由德商咪吔洋行经销。1907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九江路7号成立机构,自行推销。

1908年,在华机构分为华南和华北两个公司,华南公司设于香港,资金100万英镑,管理华南各地包括两广、贵州与福建部分地区的石油运销和储藏。华北公司设在上海外滩1号(今中山东一路1号),资金200万英镑,营业范围为华南公司辖区以外的中国其他地方及朝鲜。抗战胜利后,华南公司并入华北公司,合称亚细亚火油有限公司。

在旧中国的外商中,英美烟公司、美孚火油公司和亚细亚火油公司的营业网分布最广。其中又数亚细亚的潜在势力最大,它的代理人又兼英美烟公司代理人的,占英美烟公司代理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亚细亚在我国大城市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各有油栈、油罐、装听间和铜匠间,还在沿江、沿海建有码头,备油船停靠。靠江油栈的油罐较大,可装油4,000至8,000吨;内地油罐较小,一般可装油200至350吨。亚细亚在中国实行划区经营,具体状况如下:

上海区:

辖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地,有高桥沙、凌家木桥、西渡3个油库,杨树浦、复兴岛转运站,还有5处储油站、1所制烛厂、2座带公寓的办公大楼、14处住宅区、1个汽车库、50多处加油站,在常州、海门、兴化、嘉兴、昆山、温州等地分设10处区辖储油站。

南京区:

辖南京、镇江、芜湖等地,有油库2座、储油站2处、办公楼和住宅区各3处、区辖储油站8处,以及若干加油站。

汉口区:

辖汉口、长沙、九江、宜昌等地,有油库4座、办公楼5座、住宅区3处、区辖储油站26处、加油站若干。

重庆区:

有油库1座、储油站1处、办公楼1座、区辖储油站1处。

天津区:

辖天津、北京、牛庄、郑州等地,有油库3座、储油站8处、办公楼2座、区辖储油站20余处、加油站若干。

青岛区:

辖青岛、济南等地,有油库1座、办公楼2座、区辖储油站五六处。

厦门区:

有油库和办公楼各1座、区辖储油站5处。

广州区:

辖广州、九龙、梧州、南宁、昆明等地,有油库3座、办公楼4座、区辖储油站14处、加油站若干。

汕头区:

有油库和办公楼各1座,区辖储油站1处。

福州区:

有油库、储油站、办公楼各l座,区辖储油站l处。

亚细亚除运销壳牌火油及石油制品外,还经营白蜡和蜡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受雇的华籍员工共六、七千人。

亚细亚公司初到中国,主要以广大农村和小城市为对象,推销煤油和蜡烛。当时农村照明都用植物油和土制蜡烛,亚细亚不惜工本在农村一些高大的墙壁上画有壳牌火油和僧帽牌洋烛的巨幅广告,1908年火油价格是每对两听1.5元左右,每听净重30市斤,不到0.8元,比植物油价廉,照明度也远超植物油。买整听的顾客,还可得到一只价值一、二角的铁皮听子。农民认为价廉物美,乐于使用,穷乡僻壤相继“弃土从洋”。

在大城市,亚细亚各营业点大量赠送火油灯、火油炉和月份牌,在灯罩和马口铁罐上印有“点亚细亚油”的字样,作为宣传。虽然花了成本,但亚细亚广告做到了居民家中,走亲串户的人们一见,纷纷去拿不花钱的“洋灯”、“洋炉”,用上便宜的“洋油”。后来火油打开销路,公司就逐渐提价,从每对1.5元左右涨到辛亥革命前后的2元,以后再涨到3元、3.5元、4元,1926年涨到了5元一对。18年间火油价格上升233%。

随着汽车、机器和工业设备不断扩大输入中国,各种石油产品的需要也与日俱增,石油市场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生活资料领域进入生产资料领域。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不但对华输入大量卡车、小轿车,还投资当时上海的云飞汽车行,这对亚细亚和其他洋油公司的车用汽油、机油、刹车油、润滑油等的销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扩大营业,亚细亚组成了总公司-分公司-支公司-代理处-分销处的推销网,采取总公司集权、逐级包销的制度,对于内地经销处适当放权,灵活经营,使公司与美孚、德士古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亚细亚对代理人的经销范围不加限制,只要能销出去,一人可兼数地的代理。如最大的代理人傅绍庭身兼南昌、樟树、吉安三地的代理,其弟兄亲戚也在江西各地代理,势力最盛时遍及江西全省和湖南大半省。

亚细亚公司在华一直在竞争中发展,同美孚、德士古既有联合,又有斗争,互相利用,又互相排挤。1905年我国抵制美货运动时,亚细亚趁机以低价石油争夺石油市场。当时美孚采用分散而有竞争力的“买办雇佣制”,缩小买办独占佣金,分散给推销员,想打开新的门路。同时规定内地代理人不得兼两地的代理,父子兄弟也要回避。亚细亚则针锋相对,采用集中的买办制度,打击分散的美孚买办,夺取市场。

亚细亚推销员所做的生意,买办也可分一部分佣金,内地代理人可兼数地代理。在竞争中,亚细亚扩大了推销网。另外,有时美孚、德士古联合抵制亚细亚,有时亚细亚同其中一家联合排挤另一家。三公司各自雇用情报员,刺探对方营业动态,各自降低售价,抢夺对方生意。这种三虎相争的局面持续到20年代末,才经过谈判,统一售价。

新中国成立后,亚细亚各地分支机构相继歇业。1951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业务结束,仅在上海设立一个办事处,以50人左右的工作人员继续营业,贸易活动很少,只是代理壳牌化学公司向我国推销一部分化工产品,如化肥、农药之类。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66年初,亚细亚在华业务全部结束。

汉口

亚细亚大楼(汉口)(Asia Building)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1号(原汉口英租界宝顺街江滩),东面隔天津路(宝顺街)为英国驻汉口总领事馆。大楼建于1923年—1924年,由亚细亚火油公司投资建造,楼高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外墙,属于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三段式构图,内部装修华丽。

亚细亚大楼(汉口)

汉口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亚细亚火油公司在1912年来汉开设分支机构。1949年以后,亚细亚火油公司结束了在汉口的业务,这幢大楼被政府接管,改为临江饭店。

南京

南京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察哈尔路90号丁山宾馆院内。

南京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镇江

镇江亚细亚火油公司建筑群,位于苏北路207号(现长江旅社),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系二层砖混结构,面积1,018.36平方米,另有地下室500余平方米。是江苏省镇江市目前保存最好的知名近代历史建筑群,目前有主体建筑3座,为江苏省历史文保单位。

镇江亚细亚火油公司建筑群

重庆

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位于南岸马鞍山56号,原南岸区委大院内。现为重庆市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该经典西式格调的建筑修建于1923年,为亚细亚公司(著名壳牌汽油前身)大班、二班修建的别墅及办公用房。陪都时期,英国大使馆曾在此办公。

重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100多年前,煤油进入重庆,取代了人们用了千百年的桐油、菜油。最先进入重庆市场的是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几乎在同一时间,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德士古洋行也紧随其后来到了重庆。

民国初,万县重姓富商与汉口亚细亚分公司签订代理四川买办合约。亚细亚公司派出买办左德范来重庆做销售代理。随后,亚细亚公司直接派洋员来重庆设立分公司,建立经销点,逐步扩大业务和商品倾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相互竞争激烈,亚细亚公司在四川开设了34个经销处,美孚公司开设19处,德士古开设14处,在竞争中亚细亚公司处于强势。亚细亚公司主要经营煤油、汽油、柴油、机油、蜡烛等,尤以壳牌汽油质量为佳。

1950年上半年,重庆市政府接管亚细亚公司唐家沱油库,1951年4月,亚细亚公司的存货和设备被重庆市石油公司全部征购,从而结束了亚细亚公司在重庆的经营活动。

青岛

青岛开埠后,亚细亚火油公司首先于1912年在吴淞路25号设立分公司,资金10万元,英人卜威尔任经理(后由贝载时继任)。在昌乐路9号设立油库一处,内有煤油罐三座,总容量为7,500吨; 汽油罐一座,容量为3,500吨。1915年,美孚火油公司在本市馆陶路5号设立分公司,在昌乐路设立油库一处,内有煤油罐三座,总容量为9,500吨; 汽油罐一座,容量为4,000吨。

1921年,德士古火油公司在曲阜路18号设立分公司,资金50万美元,在孟庄路设油库一处,内有煤油罐一座,容量为3,000吨; 汽油罐两座,总容量为3,500吨。各油库都敷设输油管,通往大港码头,以便油轮散舱运来的油通过输油管,用泵抽入油罐。各油库均附设制桶厂,用机器压制白铁皮高立方形油桶,每桶容量为5加仑。另有木箱厂制造包装木箱,每箱盛两桶。

三家火油公司在组织上大致相同,分公司设大班(经理)、二班(副理)、三班(会计)各一人,均由洋人充任。大班掌握公司的一切大权,二班主管业务,三班主管会计庶务。下设营业会计、庶务、调查、油栈、工程、买办等室。各室头目均为洋人,雇佣若干华人为职员,主要会计簿籍统由洋人经营,华人职员只管部分报表,无从了解其成本及盈亏。以亚细亚火油公司为例,洋人多时10余人,少时5、6人,华人职员50余人,警卫人员8人,日夜轮流担任油库保卫工作。附属工厂雇佣工人10余人,洋人工资高于华人工资10倍,华人买办翻译的工资则为一般华人职员工资的二三倍。一般华人职员工资每月30元至40元,工人工资每月18元(1937年标准)。

各公司开展业务的手段是: 通过经销处和代理店大量倾销。他们为了诱使各经销处和代理店打开销路,推销煤油汽油,对经销处和代理店,按销油数量给予佣金; 并采用寄售方式,即经销处或代理店,将油售出后,再向公司交款。油价则按距离青岛远近,规定地区差价,例如城阳每箱煤油售价6元,胶县每箱煤油售价则为6.2元,距离青岛越远,油的售价越高。

销处或代理店每销售一箱煤油,可得佣金0.4元左右,一家经销处或代理店每月能销售500箱煤油,便可稳拿佣金200元。如遇水火灾害、意外损失,统由公司负责。因为石油自海外起运时,已在保险公司保险,不论在运输途中,还是在销售过程,受到意外损失,保险公司都负责赔偿。另外公司还准许经销处或代理店,按销售数量的一定比例报销损耗。一些中国商人都乐于为之经销、代销。兹将青岛三家火油公司的经销处代理店记述于下: 

胶济铁路沿线有: 城阳、蓝村、胶县、高密、南流、潍县、昌乐、益都、博山、周村、明水、龙山等13处。沿海城镇有: 金口、王台、泊里、石臼所、青口、新浦、板浦、响水口、行村等9处。胶东内地有: 朱桥、沙河、掖县、龙口、黄县、蓬莱、烟台、牟平、威海、石岛等10处。各经销处代理店,都挂着各公司发给的代销煤油的招牌。

各公司都设有稽查员,外籍稽查员按时带着华人稽查员及翻译,到各经销处代理店进行检查,了解销售情况,检查有无违犯章程之处; 乘便深入大小城镇,穷乡僻壤,考查风土人情、气候条件、农民生活水平、购买能力等,汇总上报上海总公司,为其扩大经济侵略提供情报资料。代理店、经销处有时也投机巧取,如遇公司调高煤油价格,则少报存油数量,按低价与公司结算,然后把没有上报的存油,按高价出售,多得利润; 遇到公司调低油价,代理店经销处则多报存油,这部分存油,早已按高价卖出,谎称调低价格后卖出,按现调低价向公司交款,赚取额外利润。

有的代理店经销处把在甲地出售的煤油,报称在乙地出售,赚取地区差价。为了堵塞这些漏洞,公司改为限售办法,根据代理店经销处的销售情况,订出一个销售限额,如某代理店销售限额为100箱,必须销售完这100箱后,交回货款,再报请公司发给第二个100箱; 同时规定了划区销售办法,这样便防止了代理店经销处投机取巧。

亚细亚、美孚在青岛设分公司较早,经营品种有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蜡烛等,煤油销售量最大。亚细亚的元宝牌、铁锚牌、僧帽牌煤油,燃烧时烟多; 美孚公司的美孚牌、鹰牌煤油,燃烧时烟少,因此亚细亚的煤油销售量低于美孚。亚细亚的壳牌汽油,颜色清白,挥发性高,销售则高于美孚公司的汽油销售量。柴油、润滑油的销售量,两公司平分秋色。亚细亚的僧帽牌蜡烛,色泽光洁,不软不化,质量优于美孚公司的鹰牌蜡烛,在市场上占绝对优势。亚细亚的各种灯具则不如美孚。美孚公司所出的各种灯具精美耐用,颇为畅销。

亚细亚与美孚之间,在初期竞争激烈,互称对方为“敌行”,钩心斗角,各施法术,杀价竞销,暗加油量(即每桶较标准量多些),对代理店经销处增加暗贴(每箱暗贴最多时为0.3元)。经过一番激烈竞争,后来终于达成协议,统一销售价格,共同垄断。此后他们又逐步提高煤油售价,每箱煤油售价由5元陆续涨到11元。美商德士古于1921年在青岛设立分公司,开始时遭到亚细亚、美孚的抵制,营业开展受阻。经过一番较量,双方也达成了协议,即定为在总销货额中亚细亚美孚两公司各占40%,德士古占20%。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亚细亚、美孚、德士古三家火油公司被日本没收,交给日本三菱物产株式会社青岛油槽所和石油联合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接管经营。英美的煤油、汽油中断进口,日本的汽油全归军用,民用汽车只得用木炭作动力,在汽车屁股上安装一个大木炭炉。开车前摇风生火,浓烟弥漫,启动后行驶缓慢,时有中途抛锚之虞。农村无煤油照明,又用植物油点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亚细亚、美孚、德士古三家火油公司重返青岛,收回财产,恢复营业。1946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所属的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设立营业所,接收日本三菱物产株式会社青岛油槽所和石油联合株式会社青岛支店,经营石油业务。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人民政府征用了亚细亚、美孚、德士古三家火油公司,对其库存石油予以收购,成立青岛石油采购供应批发站,经销各种石油产品。

香港

蚬壳(即壳牌)在香港开展业务,可追溯至一个多世纪以前。开业初期,蚬壳的业务以供应家居照明及煮食用火水(即煤油)为主,但随着香港交通及工业的发展,公司的规模日益庞大,业务亦渐趋多元化。

在1907年组成荷兰皇家蚬壳集团前,蚬壳运输贸易公司及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已在华南地区经营业务,双方互相竞争。其中蚬壳运输贸易公司早于1891年已开始从事出口中国的业务,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亦于1894年踏足中国市场。至于香港方面,蚬壳的本地代理在当时靠近中国边境的深水埗开设了油库,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位于北角的油库亦于1897年建成。

早于上世纪初,两家公司已了解到合作开拓远东石油市场的好处,双方遂于1903年合资开设亚细亚火油有限公司。在1907年合并前后,集团的业务大部分均透过代理商进行。直至1903年,由于石油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集团分别成立了两家附属公司──亚细亚火油(华南)有限公司及亚细亚(华北)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有关地区的业务。亚细亚火油(华南)有限公司还在中环设立了办事处,成为公司华南以及菲律宾的地区总部。该等公司即为目前中港两地蚬壳公司的前身。

1941年,亚细亚火油(华南)有限公司是当时香港第二大的企业,发行资本超过1.5亿,仅稍逊于香港汇丰银行。然而,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征用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和香港的所有财产,迫使蚬壳停止了商业活动。

蚬壳在香港的主要油库因战乱而受到严重毁坏,因此在观塘兴建了一座全新的储油库,该油库于1947年落成。之后中国因文化大革命而不再开放市场,香港在这时期成了蚬壳的业务重心。当时香港的经济出现转型,新工业的兴起刺激了航运业务,并带动小区的能源需求,如交通工具、照明和供暖等。50年代,香港的石油用量在十年间增加了三倍,蚬壳是主要的油品供货商。

自60年代起,工商业成为香港最大的石油产品用户,包括蚬壳率先引入的液化石油气。最初,液化石油气以罐装形式供应给顾客,后来蚬壳再次领先兴建中央储气缸,并为香港的用户铺设了输气管道。

60年代末,蚬壳有机会恢复部分中国大陆海轮燃油和润滑油的销售业务。及至1970年,蚬壳公司设于鸭脷洲的另一油库宣告落成,位于大角咀和北角的两所旧油库则相继于1980年及1981年停用。不过,每当提及或途经蚬壳街和油街,仍会教人想起两所油库昔日的光辉岁月。

随着蚬壳业务取得几项重要进展,蚬壳决定于青衣兴建一座新油库,以取代观塘和鸭脷洲油库,并于1991年投入使用。青衣油库是世界最先进的燃料储存和运送设施之一,高度注重安全、保安及环保。今时今日,青衣油库于满足香港市场对石油及化工产品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